豆腐脑的饮食文化

豆腐脑大家都吃过 , 人们经常会当做早餐 , 美味极了 , 那么你知道豆腐脑的饮食文化吗?一起来看看 。

豆腐脑的饮食文化

文章插图
豆腐脑的饮食文化 豆腐脑怎么做
豆腐脑即是豆腐花 , 又称老豆腐 , 豆花 , 是利用大豆蛋白制成的高养分食品 。 主要分为甜、咸两种吃法 。
饮食文化由来
淮南王刘安 , 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 , 建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 相豆腐脑传 , 刘安不务政事 , 野心很大 , 不满足只当一个有名无实的王 , 总想谋求一个更显赫的实职 , 还醉心于长生不老之术 , 急于寻求灵丹妙药 。 于是 , 他召集术士门客于八公山下 , 燃起熊熊的炉火 , 别出心裁地叫他们用黄豆和盐卤来炼丹 , 结果“炼”得雪白细腻的豆腐 。 它虽非灵丹妙药 , 可美味可口 , 别有风味 。 此物迅速传开 , 风行于世 , 有诗为证:“种豆豆苗稀 , 力竭心已苦 。 早知淮南术 , 安生获泉布 。 ”
记载
《故都食物百咏》中称:“豆腐新鲜卤汁肥 , 一瓯隽味趁朝晖 。 分明细嫩真同脑 , 食罢居然鼓腹旧 。 ”还注说豆腐脑最佳之处在于细嫩如脑 , 才名副其实 。 它的口味应咸淡适口 , 细嫩鲜美 , 并有蒜香味儿 。
《故都食物百咏》外称老豆腐:“云肤花貌认参差 , 未是抛书睡起时 , 果似佳人称半老 , 犹堪搔首弄风姿 。 ”注说:“老豆腐较豆腐脑稍软 , 外形则相同 。 豆腐脑如妙龄少女 , 老豆腐则似半老佳人 。 豆腐脑多正在晨间出售 , 老豆腐则正在午后 。 豆腐脑浇卤 , 老豆腐则佐酱油等素食之 。 ”清代名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这样记载:豆腐 , 以青、黄大豆 , 清泉细磨 , 生榨取浆 , 入锅点成后 , 软而活者胜 。 点成不压则尤软 , 为腐花 , 亦曰腐脑 。
豆腐脑是天津的传统风味小吃 , 早餐 。 当时有首儿歌:“要想胖 , 去开豆腐房 , 一天到晚热豆腐脑儿填肚肠”豆腐脑色白软嫩 , 鲜香可口 。 豆腐脑在北京都是清真的 , 卤的味道堪称
一绝 , 其卤不泄 , 脑嫩而不散 , 清香扑鼻 。 现今的豆腐脑已不是当年的味道 , 原因在于原料除去黄豆外 , 都得用代用品 , 绿豆粉价高 , 改用白薯、土豆粉 , 不用口蘑而用香菇 。 味道大减 。 器皿也有讲究 , 用砂锅 , 砂锅体轻、导热快 , 特别是可以保持原味 , 不受金属器皿的影响 。 早年前门外门框胡同的豆腐脑白和鼓楼豆腐脑马最为有名 , 人称“南白北马” 。 西城区有名的是也西单的米家兄弟 。 南城天桥也有家姓白的做豆腐脑口碑不错 。 门框胡同白家的豆腐脑真称得上是白如玉、嫩如脂 , 入口即化且有豆奶之香 。 豆腐脑的浇卤最为讲究 , 风味有回汉之别 。
“白记豆腐脑”是清真卤味 , 用切得薄薄的鲜羊肉片、上等口蘑、淀粉、酱油打出的卤汁橙红透亮 , 鲜美非常 。 吃的时候 , 舀起一块白嫩的豆腐脑 , 浇上一勺厚卤 , 淋上蒜汁或辣椒油 , 就着刚出炉的芝麻小烧饼这么一吃 , 满嘴喷香 。
温馨提示: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 豆腐脑是高养分食品 , 深得大众的喜爱 。
豆腐脑的做法
选豆:大豆正在收割、晾晒、脱粒、拆豆腐脑袋、储藏、运输等过程外 , 都会经过草根、树皮、泥块、砂粒、石女及金属屑等杂物混进去 , 所以在使用之前必须将这些杂物全都挑拣出来 , 另外还要把破口豆、霉烂豆、虫蛀豆、纯豆等完全挑选出来 , 这样的黄豆磨出来的豆浆才会好喝 。
选水:生产豆腐脑需用一定量的水 , 水量的好坏 , 间接关系到豆腐脑的量量 。 制制豆腐脑一般以软水为宜 。 而深井水、溪水、矿泉水、海水等都会影响豆腐脑的出品率和量量 。 被工业废水污染过的湖水 , 水库水等严禁使用 。 为选择适宜的水 , 可用试纸测试 , 选用pH值5-6酸碱适当的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