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最终科举中了没? 蒲松龄科举为何屡试不中


蒲松龄最终科举中了没? 蒲松龄科举为何屡试不中

文章插图
蒲松龄是清朝著名文学家,他著写的《聊斋志异》相信大家没看过,肯定也听说过 。除了《聊斋志异》,蒲松龄还有大量的诗文、戏剧作品,据说共有200万言,这个成就也是十分了不起 。可以说《聊斋志异》使得志怪小说再度风靡,而且影响延续至今,现在依然能在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看到《聊斋志异》的影子 。相信大家也会很好奇,蒲松龄的一生到底经历过什么,想了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
令人不解的是,一个文豪级别的人物,为什么科举屡战屡败,几乎一辈子当私塾教师,逾七十岁才获得一个岁贡生资格,真格让人感到十分奇怪 。
蒲松龄最终科举中了没? 蒲松龄科举为何屡试不中

文章插图
1、因家庭纠纷被迫中断学业1640年蒲松龄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由于家道中落,且有四个儿子,父亲请不起私塾教师,只好亲自教孩子们读书学习 。蒲松龄聪明早慧,反应力和记忆力超群,深得父母喜爱 。19岁的蒲松龄参加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一举成为了秀才 。
可叹打那以后,好运从此再也不眷顾他了 。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与刘国鼎的女儿成婚 。1660年首次参加乡试,意外落选 。三年后重振旗鼓再上,再一次败北 。据他自己在《刘孺人行实》中披露,他妻子刘孺人十分贤惠,深受公婆喜爱 。大嫂是个悍妇,嫉妒刘孺人,联合其他几个妯娌说公婆偏心,私下给刘孺人东西,吵闹得无法正常过日子,只好分家 。
其实这些是表象,实际的问题是,蒲松龄一年复一年的读书应考,不能外出挣钱,经济上要依靠几位兄弟 。他数次应考落榜后,几个兄弟对他丧失了信心,自然也不乐意为他付出了 。
闹分家的时候,恶嫂子把祖上留下的好田、好房都抢走了 。蒲松龄分到的那几块田是最差的,一年产不出来多少东西 。由于已成家并且有了第一个孩子,他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 。
蒲松龄最终科举中了没? 蒲松龄科举为何屡试不中

文章插图
2、挑起维持家庭生活重担分家后的他,只好在村里当了一名私塾教师,不久应友人孙蕙之邀去当幕僚 。一年后为参加次年乡试,又回到了家乡 。为维持一家人生活,他一边以教书为业,一边读书备考 。那时他三十岁出头,对科举和仕途抱有很大的幻想,殊不知他再度参加乡试,仍然名落孙山 。
此后数十年间,他不断参加乡试,却始终过不了乡试这道关 。就这样,他当上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终生在备考的私塾教师 。
39岁时,蒲松龄来到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不知不觉就在毕家干了三十年 。他既要教毕家的8个孙子读书,学习做文章,还要陪他们去济南府应试 。蒲松龄的文笔不错,成了毕家的代言人,毕家那些应酬文字都出自蒲松龄之手 。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除了当官,似乎只有著书立说这一条出路了 。
蒲松龄最终科举中了没? 蒲松龄科举为何屡试不中

文章插图
毕家老爷特别欣赏和看重他,对他十分优待,家中 5万本藏书可以随便翻阅,还把家中最幽静、最适合读书的地方安排给蒲松龄住,写书用的纸墨灯火全数满足其需要 。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蒲松龄虽然不时留意为乡试作准备,但花费了更多的精力用来看书和写东西 。按现代的话说就是搞创作 。
为了广泛地收集素材,他在靠近大路旁的大树下面,铺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行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只有一个要求,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20年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