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医的角度看看车前草对痛风的作用

从西医的角度看,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晶体性、炎症性、代谢性、风湿免疫性关节病;痛风的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尿酸性肾病、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 。
从中医的角度看,痛风属于“痹症”的范畴,中医学的“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的证候及发病机制与西医的痛风性关节炎有不少相似之处,历节病以关节疼痛、肿大、变形,以及僵硬不得屈伸为临床特点,因疼痛循历遍身百节,所以叫“历节病” 。
车前草(车前子)是中医常用的中药药物,属于偏寒性的,入口味道甘 。一般会生长在路旁,河边,山中,田地、石头边、房屋前后等 。在中药学中,其主要功效为“清热、利尿、祛痰、凉血和解毒”等作用,一般是用于“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暑湿泻痢,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等 。那么,车前草是不是对痛风有作用呢?今天我就从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诊治来谈一谈 。

从西医的角度看看车前草对痛风的作用

文章插图
中医对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中医学认为,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在于人体的正气不足、脾肾功能失调,痰浊内蕴,复感风、寒、湿、邪,或饮酒伤食、过度劳倦、七情内伤,或外伤、手术等诱因,内外合邪,闭阻经脉、流注关节,发为痛风 。
中医认为痛风病的发病基础是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脾的生理功能为运化、升清和统血三个方面,脾的运化水谷和水液两部分在痛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脾运化功能失常,导致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导致水湿内停;肾脏的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三个方面,肾主水的功能是指肾脏具有主持调解水液代谢的作用,肾脏气化功能失调,水液排泄失司,湿浊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导致湿浊内停 。
从西医的角度看看车前草对痛风的作用

文章插图
中医认为痛风病的诱发因素为情志不舒、肝气乘脾、嗜食肥甘厚味或久居湿地、冒雨涉水、外湿入侵:嗜食肥甘厚味加重脾气的运化负担,加之脾肾的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湿浊内生、排泄失司加之外湿内侵,外协与痰浊搏结,内外合邪、阻塞脉道,痹阻经络,湿浊之邪久而不除,附于骨干,形成痰核,坚硬如实 。中医认为痛风病的外在表现为湿热痰浊瘀痹:湿浊内聚,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而形成痛风;湿毒不去,闭塞经络,附着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湿浊郁久化热流注于关节,闭阻关节经络,阻碍气机,痰热闭阻发为红肿热痛形成标实之证 。
从西医的角度看看车前草对痛风的作用

文章插图
总而言之,中医对于痛风病的认识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肾两虚为发病之本,七情内伤,嗜食肥甘厚味,久居湿地、冒雨涉水、外湿内侵为诱发因素,湿热痰浊外阻关节经络内留脏腑为标 。
中医对痛风的辨证治疗药物包含车前草在中医中,痛风病的治疗一般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也就是急性期以治标为主,常表现为湿热痹阻证,慢性期及缓解期以治本为主,常表现为脾虚湿盛、寒湿痹阻、淤血痹阻、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症 。一般来说急性期以清热除湿,通络止痛;慢性期常用健脾补肾、活血通络、化痰除湿、疏风散寒、利尿通淋等方法 。

从西医的角度看看车前草对痛风的作用

文章插图
那么,车前草可以用于痛风的治疗吗?笔者查证了相关的资料,可以发现在相关分型中,车前草确实有所应用 。

推荐阅读